当前位置:二手挖掘机社会青海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
青海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
2023-01-27

深入推进“放管服”。加大放度,系统梳理,确保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或下放,全面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生产许可证。探索创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格尔木审批权限内工业项目不再审批试点。深化商事制度,制定前置审批事项清单和后置经营许可清单,扩大“证照分离”试点,推行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全覆盖。推进综合执法,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强信用监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互通共享网上服务平台。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各种证明和手续。落实价格体制实施意见,做好输配电价、农业水价综合、道运输价格管理体制,对定价收费项目全面实行目录清单管理。

深化农村牧区。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善适合农牧区特点的“三权分置”办法,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制度试点,但不能用途管制、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和社会化服务机制,制定支农资金因素法分配办法,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国有农垦,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和国有林场。

青海省发展和委员会

实施五大板块生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和修复方案。推进三江源二期,实施好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等项目,完成投资9亿元。加快祁连山生态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与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柴达木和东部干旱山区生态与综合治理前期。继续实施“三北”五期、天然林等项目。谋划实施湟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兼顾造林增绿、河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景观打造等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湟水沿岸宜居带、景观带和生态走廊。做好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冲刺工作,力争申遗成功。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循环化发展。落实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把园区循环化布局和作为主阵地,进一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三废”循环利用,同步抓好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发展。“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的战略布局,引导盐湖化工企业重组整合,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通过产业链延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等举措,提高有色冶金、化工、特色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能效、环保等水平。支持西部矿业、黄河水电等5户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培育15户销售收入超30亿的企业。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围绕四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财税,抓好中期财政规划、统筹整合财政资金、规范举债融资机制等重点工作。公开预决算,打造阳光财政,监督资金使用,倒逼沉淀资金盘活。跟进国家税制,研究营改增新问题,完善具体政策措施。落实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明确省与市州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推进“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两权”抵押贷款,推广“政银担”、“政银保”合作机制。推进农信社和县域村镇银行设立,支持青海银行增资扩股。培育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拓宽保险资金支小支农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渠道。

实施更加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围绕重大项目,加大公共财力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扩大地方债务规模。继续采取预算安排、盘活存量、预拨资金、整合专项等措施予以重点保障,巩固和扩大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和税收增长点。增加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规模,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强化引导基金运营管理,真正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减少一般性支出。

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实施好“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科技“小巨人”计划和“双倍增”工程,财政科技投入增长20%,构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搭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启动工业强基工程,组建太阳能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N型太阳能电池、新型合金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保障和应用推广机制,加快绿色科研转移和示范推广。推动青海国家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双创”,打造更大平台,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注重人才支撑,探索引智引才新模式,实施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和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匠”。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72.5亿元,增长8%,其中一产增长5.4%,规上工业增长7.5%,三产增长8%。三大需求平稳回升,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降幅持续收窄。就业大局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价格走势稳中趋缓,全年CPI涨幅1.8%,为近十年最低。

增长动能加快转换。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快速成长,光伏发电装机接近700万千瓦,清洁能源首度跨区外销。锂电、新材料、光伏光热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4个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服务业占比超过4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工业,旅游总收入达到310.3亿元,增长25.1%,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冷水养殖势头强劲,绿色、有机、富硒和规模经营成为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七)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贯彻国家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施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七大群体,促进智力、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着力增加中等群体收入。增加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落实艰边津贴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完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养老金、低保待遇标准。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增加农牧民经营收入和资产流转收入,提高农牧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

(六)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五)提高财政金融要素支撑力

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产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推动发展。加力实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高原大数据灾备中心和云上青海平台,实施民生云、政务云、生态云“三大示范工程”。与信息化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推进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实施“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变革,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电子商务、绿色制造等工程,在河湟地区全面搭建农村电商和物流平台。

持续抓好“三去一降”重点任务。因业施策、因企施策,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压减煤炭产能132万吨,继续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把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扩大棚改房、保障房货币化安置规模,发展旅游、休闲、养老等跨界地产,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产业转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呆坏账核销处置力度,鼓励外资、民资有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推进市场化化方式债转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强化企业预算约束,防止过度举债,确保省属出资企业负债率控制在66%以内。落实降成本措施,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清理垄断型中介服务收费,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降低企业用能、物流成本,推进直购电交易,用好“一口价”运价下浮、“高速绿色通道”、天然气价格优惠等政策。继续开展联企帮扶活动,引导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更加积极融入“一带一”建设。扩大视野,抢抓战略机遇,主动跟进国家推进的重点区域、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大省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新机制,由向东末梢加快转变为向西前沿。推进通道建设,与周边省份协同争取国家重大工程布局,实施好格库铁、格敦铁、新青川大通道公等项目,开通西宁至西安高铁,谋划打造向西的大型物流集散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重点打造特色轻工、农畜产品、新能源等三个出口,加大枸杞企业等出口资质认证培育,支持地毯、磷酸铁锂等产品出口。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通关一体化合作,实施青藏国际陆港项目,完善西宁机场口岸基础配套,推进跨境电商建设,努力实现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积极参加国家“一带一”国际高峰论坛,把青洽会、环湖赛、文化旅游节、藏毯展等展会赛事与“一带一”建设有效对接起来,提升层次,扩大影响力。打造招商引资新优势,出台集资源配置、要素价格、项目服务等为一体的招商指导意见,推进一批新招商项目落地。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交通。基本建成格敦铁和青藏铁格拉段扩能工程,加快推进格库铁建设,开工建设西成铁、西宁曹家堡铁物流、格尔木铁交通枢纽,推进西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作。续建扎麻隆至倒淌河高速等30个公项目,全面建成花石峡至久治高速公,新开工西海至察汗诺等高等级公6项、二级公6项,以及一批乡村、旅游道和“畅通西宁”工程。确保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基本建成祁连机场,开工建设西宁机场三期、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力争开工建设贵德、都兰等通用机场,加快青海湖机场前期工作。能源。进一步打造全国最大的水、光、风互补清洁能源,全面建成石头峡水电站,推进玛尔挡等水电站建设。新安排太阳能光伏装机100万千瓦、风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加快国家确定的4个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建成柴达木2×300兆乏调相机工程、海西至青海主网输电通道能力提升等项目,扩大新能源外送区域和规模。水利。基本建成马什格羊水库、积石峡灌区、黄河干流防洪等项目,加快推进蓄集峡水利枢纽、拉西瓦灌溉工程,全面展开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二期,开工建设那棱格勒水利枢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信。推进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实现“提速降费”,打造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宽带无线城市群”。实施一批基础传送网、数据中心、数字政务、中小企信息化、物联网等信息化工程,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加快实施“八个一批”、十个行业扶贫方案,重点抓好安居脱贫、教育培训等十大工程,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确保年度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加大重点贫困群体帮扶,实施好24万人到户产业扶贫、13个县扶贫产业园、50个村的旅游扶贫等项目。以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技能为重点,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建成脱贫攻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督查巡查、优罚劣制度。

(八)以“一带一”建设为统领拓展空间

一是抓调整优供给。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放在突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推进重点任务,有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光伏逆变器、盐湖提锂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前完成50万吨钢铁和9万吨煤炭年度压减任务,妥善安置分流转岗人员1088人。商品房库存面积下降25.6%,去化周期降至13个月。着力化解重点企务风险,债务总体处于安全区域。落实财税和行政收费减免等政策,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实施天然气和运价优惠政策,累计降低企业各类成本近60亿元。二是抓投资稳增长。从我省阶段性发展特征出发,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牵引,实现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有机统一。大力开展“三促一抓一推动”活动,提前启动一批“十三五”重大项目,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2亿元,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14.5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93亿元。实施项目前期突破工程,青海湖机场、湟水北干二期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台“1+3+5”政策措施,民间投资逐月回升,全年增长9.4%。三是抓统筹促协调。分类指导,研究出台差别政策,促进了城乡区域错位发展、格局优化。召开海西工作座谈会,实施支持海西加快发展转型的40条举措,推进408项重大项目建设,海西经济企稳回升。研究进一步促进西宁、海东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西宁、海东经济增速领跑全省。争取落实“十三五”藏区规划项目138个,总投资4859亿元,召开果洛工作会议,推进平安振兴工程,一批项目稳步实施。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意见,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四是抓财金强支撑。强化财政金融协调联动,创新方式,破解难题,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公共财政支出1522.6亿元,设立10支性引导基金,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8.4亿元,同口径增长8.3%,总财力达到1694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5570.2亿元,增长6.9%;贷款余额5579.8亿元,增长11.9%;直接融资突破600亿元,增长27.3%;成功实现正平桥主板上市、晶珠藏药“新三板”挂牌、藏格钾肥借壳上市,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落户我省。五是抓扩。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加强合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生态文明制度、医改、司法三大“国字号”进展顺利,“放管服”、投融资、国资国企、财税金融领域取得成效,新增市场主体超过7.3万户。积极融入“一带一”建设,“青洽会”、环湖赛等重大节会成功举办,双向合作投资发展提速,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营,首列中欧班列成功开通,新开辟西宁至东京、吉隆坡两条国际航线。实施“十三五”对口援青规划,落实援青资金14.1亿元,赴援青省市学习考察达成一批重要,对口援青层次全面提升。比亚迪锂电项目等重大招商项目开工,招商到位资金755亿元,增长10.8%。

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研究提出了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进出口总值增长5%,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全省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到84%,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到76%,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保持在83.3%以上,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目标以内。以上指标既把握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又突出了发展“质”和“量”的关键点,是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规律,权衡各种因素慎重提出的。实现这些目标是有难度的,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我们要增强“稳”的责任感和“进”的紧迫感,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017年是“十三五”时期非常重要关键的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信心不可,困难不容低估。新的一年,宏观经济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缓慢复苏进程中,但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经济发展希望与困难并存。当前,我省发展有着重大的政策机遇,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习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我们在国家战略中赢得一席之地创造了难得机遇,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加之省委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生态、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脱贫攻坚、深化省际合作上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办法和措施,这些重大举措将持续显效。同时应该看到,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老问题叠加,工业传统支柱产业发展仍很困难,新经济新动能尚在培育,投资持续增长乏力,财政收支压力不减,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困难。综合研判,2017年我省发展与2016年大体相当,有利因素在增多,但风险挑战不容低估,要坚定信心,做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结果。

绿色发展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展开,组建五级管理体系,“一年夯实基础”工作完成。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启动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管试点。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大美青海、青海湖、中国夏都等绿色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全省湿地面积达到814.4万公顷,居全国首位。木里矿区综合整治完成阶段目标。单位P能耗下降6%左右,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到75.5%,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为83.3%。

加快三江源国家公园各项试点。实施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三个园区”规划,对各园区实施差别化的修复措施、利用方式和管控策略。整合生态工程项目,统筹推进三江源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10亿元基础设施等启动项目。充分发挥好管理局及3个园区管委会职能,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行综合执法。完善公园范围内乡镇国家公园组织管理职责,统一归并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建立牧民群态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合作,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三江源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探索设立和建设基金。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机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争取与知名国家公园建立协作关系,筹划国家公园建设高层论坛。围绕“看”字做文章,制作宣传影视、研发创意产品、开发参与项目,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国内外各方面广泛参与。

持续稳控市场价格。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建日光温室2000栋、舍饲畜棚5000幢,扶持建设100个标准化养殖场,增加自产农产品供给。建设规模大、覆盖面广、公益性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优化中小型蔬菜批发市场布局。抓好市场价格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整治规范流通环节秩序。落实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一、201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四)深入挖掘消费需求潜力

一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总系列讲话特别是对青海的重要讲话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生态文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防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更多积极变化,完成了省十二届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与兰西城市群规划的对接,落实“一核两带一圈”新布局,实现东部城市群提速扩容、转型升级。支持西宁加快从首位度高向影响大、辐射远、带动强转变,建成至周边1小时的产业圈、物流圈、旅游圈、生态圈、交通圈,构建大发展格局。支持海东继续围绕定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民生改善、生态等重点工作,与西宁市实现错位、协同、互补发展。西宁、海东周边7个县,按照“卫星城市”的总体布局,拓宽思、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以生态优先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四个“实施意见”,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培育新兴城市,紧抓国家启动设市工作政策机遇,加紧海西西部三行委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推进、同仁、玛沁、贵德、海晏等撤县建市和湟中县撤县建区步伐,促进门源、民和、互助等三个民族自治县规划、建设、管理向城市体制转变。组织好年度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再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城镇。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试点,实施一批市政补短板工程。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资源协调、均衡配置,推动城镇道、垃圾处理、供水热水等向农牧区延伸,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全面贯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化轨道。制定三江源生态条例,建立三江源生态标准体系,建成生态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出台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引导产业、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和条件适宜区域集聚。划定并颁布青海生态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规矩”、有“边界”。制定对各市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做好自然资源产权试点,推进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综合执法,加督检查力度。

扎实做好就业托底工作。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建设,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招考5000人左右,实施8万人次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开展精准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拓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渠道,加强转岗再就业帮扶,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做好军队和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层次,发展拉面经济等特色劳务品牌,加强劳务输出与输入的有效对接,提高转移输出的数量和质量。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目标

受省人民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六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各位代表,完成2017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繁重。让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加速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启动国家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稳步打造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工作,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促进电站建设与光伏制造业协调发展,组建锂电产业创新研究院,扩大碳酸锂、磷酸铁锂、锂电池产能,实施比亚迪锂电池等项目,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和光伏制造中心。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铝基、镁基、钛基等新型轻金属合金材料重点,推进北捷隔膜材料、诺德高档电解铜箔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为方向,构建特色生物产业链。加快高端数控机床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研发,实施好华泰新能源汽车制造、广东明阳风电光伏制造等项目,促进专用汽车、环卫设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升级换代。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点,进一步落实习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的发展思。在工作中,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产业培育壮大,以为先、以创新为核、以生态为基、以项目为主、以投资为要、以工业为重、以民生为本,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5.5%,民生十件实事完成,向全省人民的承诺全部兑现。落实银川会议,打好“1+8+10”组合拳,构建“四位一体”扶贫大格局,投入扶贫资金73.4亿元,如期实现11万人、400个村、6个县脱贫摘帽,精准扶贫首战告捷。13项民生指标调标工作完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15年免费教育稳步实行,师大新校区、三江源民族中学和省级文化“三馆”投入使用,城乡各类保障房建设完成年度目标。门源地震灾区住房重建和加固完成,杂多地震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排。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加快藏区协调发展步伐。深入落实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稳步实施藏区“十三五”项目规划,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柴达木地区,深入落实加快海西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意见,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补链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环湖地区,推进特色化发展,发展种养、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建设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青南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力度,继续推进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和振兴工程,落实好支持果洛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三江源国家生态和建设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把增加绿色优势农产品供应放在突出,加快发展藏羊、牦牛等有机畜产品,巩固湟水河流域“菜篮子”生产能力,提高沿黄流域及柴达木地区蔬菜产能,打造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新建10个生态牧场、30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培育30个特色农牧业品牌。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狠抓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构建“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培育30个休闲观光农牧业示范点。实施好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等工程,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九)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格敦铁饮马峡至马海段开通运营,格库铁、青藏铁格拉段扩能工程加快推进。茶格高速、德香高速等9个重点公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7000公里,“畅通西宁”五大工程进展顺利。果洛机场正式通航,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投入运行我国首座10MW具备规模化储能的塔式光热电站,大河家和石头峡水电站并网发电,果洛联网工程完成,实现了国家电网县域全覆盖。引大济湟总干渠正式通水,西干渠、北干二期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等进展顺利。数字青海、宽带青海加快推进,全国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上线。

在外部复杂严峻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是省委省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信心不,加快发展不松劲,改善民生不停步,干字当头不懈怠,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大局意识、核心意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贯彻总“3.10”、“8.24”重要讲话,明确定位、增强自信,努力开创青海工作新局面。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及时召开经济工作视频会议,强化抓早、抓准、抓实、抓好,加强督查,有效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全力推进生态和建设工作,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脱贫攻坚、办好实事、引导预期,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落实金融支持供给侧20条措施,引导银行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工业产业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投入。贷款规模保持12%的增速,直接融资保持在600亿元以上,社会融资总量突破1600亿元。发挥好政策性银行、地方银行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强化政银企协作,建立重大项目融资需求项目库,着力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股权和债券融资,推进青运集团、聚能钛业、盐湖机电等企业加快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

深化国资国企。落实《深化出资企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的重要突破口,加强产权,激发和企业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施国企国资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结构,加强监事会建设,探索市场化选聘经营者制度,推进员工持股和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完善以管资产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成省投资集团改组任务,提高国有资本运行和配置效率。落实好国家石油、天然气、电力体制方案。完善食盐储备和监察机制,食盐安全稳定供应。

继续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探索建立购买服务贷款机制。依托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先期投入,放大财政资金倍数,加大对重大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银行财政“垫付”性贷款机制,将分散投资整合为集中投资。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撬动信贷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经营性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财保融合,强化财政补资金引导作用,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一定风险补偿。完善国库资金运营管理制度,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推动消费加快升级。抓好十大扩消费行动,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跨界融合、拓展,对接服务多元化供给与多元化需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基本医疗服务,积极开拓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新服务。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以工业消费品和食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种、创品牌专项行动,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停车难、充电桩少、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等问题。

继续实施好民生实事工程。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把更多资金投向贫困和偏远地区公共服务领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政策,统一城乡“两免一补”政策,将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50元,新建和改扩建75所公办幼儿园。统筹好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通过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措施,均衡配置资源,方便就近上学。巩固提升职校基础能力。落实全省健康大会部署,推进“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完善基本医疗服务机制,加快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召开文化产业促进大会,组建出版集团、广视传媒集团、电影集团,实施7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强化保障房管理运营,实施5.6万户棚户区和6万户农牧民危旧房建设项目,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入住率,避免闲置。改扩建农村公6000公里,建成便民桥涵200座,取消全省还贷二级公收费。将高龄补贴月人均标准提高20元,新建3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施“数字民生”重点工程,发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运用互联网手段提升民生领域服务便捷性。继续推进乡镇“八有工程”。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药品监管,堵塞漏洞,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度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高起点谋划,力促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和贡献率。强化旅游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实施旅游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10个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知名景区,打造10个区域性旅游名县。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深度发展,加大坎布拉等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海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州。创意策划把青海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景区,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运营,不断提高层次水平。发展现代物流,实施好冷链物流、青藏高原东部国际商贸城等项目,推进物流托盘标准化。提升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引进建设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

促进对口援青升级加力。深化细化援受双方地区、部门、单位间的结对帮扶关系,变有限为无限、变一极为多极,与援青省份携手共走“一带一”,全面提升合作水平。统筹对口援青和东西扶贫协作,落实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抓紧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意见。抓好已确定项目和任务的落实,加紧落实《省党政代表团赴对口援青省市学习考察等有关落实事项的分工意见》,把考察落到实处。实施好对口援青“十三五”规划。强化城市合作,有效提升与武汉、成都、南京、无锡等城市的合作层次,拓展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对接合作,推动融合互补发展。

持续加力扩大有效投资。选准方向,聚焦重大项目,围绕盐湖资源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生态、“一带一”、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一批起点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投资板块,加大生产性投资力度,在推动当前发展的同时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积极争取,有效对接国家20个领域精准投资补短板实施方案,抓住国家建立重大项目快速审批通道的机会,加大“跑部”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力争落实国家各类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以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为重点,力促新兴产业培育、技术和招商已签约工业投资项目落地。集中力量,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用好用活中央预算内、地方债券、省级预算内、各类基金平台等资金,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投入,防止碎片化。抓住时机,打时间差,变冬闲为冬忙,扎实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提前启动一批项目,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强化落实生态。切实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深度挖掘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美青海、原子城、中国夏都等绿色品牌,扩大影响力,增强生态旅游业带动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扶持林下经济、做强草产业。将绿色田园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部分,建设绿色城市、培育特色城镇、打造美丽乡村。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优先调度清洁能源上网发电,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提升重点园区竞争力。加强省级层面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统筹力度,结合城市群建设合理布局生产力、重点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进一步增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工业比重、主导产业比重。提高园区承载力,完善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园区供排水、电力、道、热力、燃气等项目,搭建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范整治,摘掉一批有名无实的开发区牌子。推动园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赋予园区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重构园区活力动力,打造新高地、创新发展新龙头。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错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多元化经济增长极。

下大力气激活民间投资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制定投资核准事项清单,推行项目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新模式。做实财政引导基金平台,启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尽快出台具体配套措施,合理确定项目运营收费标准,增强项目吸引力。全面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营造亲商、安商、稳商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化科技体制。建立行政决策和科技咨询相结合的科技决策机制,制定重点研发与计划管理办法、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科技项目遴选机制和科研经费使用方式。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提高科技收益分享比例,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加强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与创新平台、百项创新攻坚工程的对接,设立科技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理顺青海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明确省级高新区发展定位、建设要求和认定条件。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同治理,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扎实开展“三线四边”整治和绿化行动,加强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和面源污染控制,打造西宁市“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两大专项行动,开展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治污减排专项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技术,建设可再生资源收集处理中心,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推动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建设。巩固木里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整治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实施500个村庄的农村综合整治。

推动养老保险制度。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出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推动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进程,提高制度覆盖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理清、企业、个人责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精算和服务能力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投资运营,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二手挖掘机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20198030